永續新鮮事
【永續環境卓越企業分享會】淨零減碳國際賽局 六家台企創新連結
視變化為推力 將危機轉商機
淨零減碳國際賽局 六家台企創新連結
「創新=借用與連結」是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過的名言。用在處於全球「氣候沸騰時代」來臨與國際變化詭譎之下,依然適用。因為,突然其然的變化,促使許多企業面臨轉型現實外,且隨著國際碳交易要求,其步伐不得不加速。
在ESG中,因為立即性衝擊,促使企業在環境面的應變來得快速。鑑於此,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特別邀請2023年「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因應環境面(E)優異獲獎企業,特於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二樓宴會廳舉辦【永續環境卓越企業分享會】。TCSA在過去16年裡,歷屆共累計參獎家數達731家,其年度營業額及政府預算總和高達32.79兆,參獎企業總營收與2022年台灣GDP比值為140%,歷屆參加企業的上市公司市值佔股票市場總市值比值達80%,由此可見ESG對於企業來說相當重要,更是推動企業不斷向前。本次分享會共有800多位民眾報名,實體加線上高達572人共同參與,希冀透過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交流其應變之道與作法,既有同儕壓力,又起到見賢思齊效益。
擔任主持人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陳永仁分享早晨出門的觀察,也顯現ESG場景正發生在你我左右的寫實場景。「一半的人戴口罩,疾病影響還存在。世界衝擊很大,我今年8月讀了約90本永續報告書,發現台灣企業逆勢中成長,在公司治理、社會共融、環境保護,緊盯著17項永續發展目標,逐步檢視自我。」簡單說,ESG已經成了企業的「體檢表」。
ESG已經成為企業「體檢表」
台灣永續能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致詞分享兩點觀察:「今日分享企業是台灣企業永續獎得主,有許多做法足以借鏡,且又是得過國際認同企業;此外,COP28後有幾個重點:首先直指:石油時代結束的開始,在產油國做這樣決定是很有意義。換句話說,經過2023年這場活動(COP28),化石燃料將逐漸轉型離開我們而去,國際金融組織將加強永續金融幫助未開發國家;過去方式多談『減緩』,今年也多加強『調適』議題,呈現出ESG來。」
他進一步剖析,「一開始基金會辦此獎項名稱為『企業永續報告書獎』,後來將『報告書』三個字去掉,改成『企業永續獎』。談這段歷史,我要表達的是企業經過ESG自我檢視,其戰略與戰術已經從書面檢視進入中長期規劃者,也因為創造出價值,成為國際認同的佼佼者。」
有意思的是,他不忘提及年輕世代選擇一家企業入職或者消費,會先問:「公司有做ESG嗎?永續發展作法為何?」甚至,他還抬起腳上穿的跑鞋透露,「這是日月光利用廢棄物回收做成的。企業怎麼創造價值,從ESG做起!」詮釋背後正是今日分享會重點之一的循環經濟。
從電子科技業到醫療業 供應鏈齊力面對為重中之重
行程馬不停蹄、演講完馬上又要去日本的台達電子永續長周志宏,一上台先分享到COP28的觀察以及台達電內部與供應鏈伙伴的作法和成績單。「2021年提達達標;目前已經規劃中、長期作法與目標,對於台達電來說,淨零減碳已經成為DNA。」且他分享集團一家佔了兩成碳排量的子公司在減碳作法,願意先投資,結果效果顯現無遺。「棒子和紅蘿蔔一起上。短期看起來是增加成本,長期是增加競爭力。」簡單說,先讓利獲得是未來的長治久安。
今年榮獲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的永續傑出人物、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院長程毅君一上台先舉例CO2對於人體的衝擊,如同劇烈氣候般的嚴重。他直陳醫院奔赴淨零之路各站點的作法與挑戰,光基礎建設一項,一年可減少砍伐6,034顆樹木約一座大安森林公園。未來會全服務導入智能化、淨零和智能轉型效益提升。
富有人文情懷的他不忘提醒,「我們呼吸同樣空氣,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們是息息相關的。永續最終的宗旨就是不要將這一代的污染,留給下一代。」話鋒一轉,他也不諱言,「減碳路上沒有局外人,醫療產業供應鏈整合比較慢,法遵未到位,未來結盟才可能成功,共同整合才能力量。」
台積未來不止賣晶片 肥料、廢氣物資源再都成新業務
氣候變遷造成洪荒與暴雨極化現象,也促使水資源的處理與應用亦顯重要,尤其對於廠區更是重中之重的課題。台積公司台中廠務處副處長丁瑞華直言:「水管理最終願景:環境零衝擊」。工作地點於台積南科廠的他透過,台積目標是2030年希望再生水替代率60%。南科開始營運,一天六萬噸再生水。「最重要還是製程廢水及分流趨勢:從生產機台源頭分流,達38種之多。原本簡單如同交流道之交錯複雜。半導體場寸土寸金,處理生物處理又要顧及生物多樣性,已經投入高質效率超重力旋轉床技術。」
他且與大家共勉,「最重要的是活化再生:發掘廢水中的黃金,轉廢為能(新物質)。剛剛說得都是技術,但台積走在永續路上,是從觀念上改變,印象中台積賣得是晶片,今(2023)可以賣肥料了,2024年可能會有廢棄物資源再生、廢酸變鹼回收再生可用等不同新業務,目前都已經積極規劃。」在新意不斷堆疊中,有人看見的是危機,有人已經撩起袖子開發商機。
中鋼公用設施處處長江永裕先自嘲「大家都說鋼鐵業是碳排量大戶」,但他也說:「投入永續是不計成本進行,希望能成為行業的先行者。多元水資源策略是中鋼目前的主基調。中鋼在限水中不受影響,第一個就是調適分配得宜;第二個是再生水導入,最後就是淡化水導入,對於自來水仰賴性就更少了。」
Bottle to Bottle 從日本7-11回導台灣門市
循環經濟是ESG面向都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創造三個世界第一的遠東新世紀副總經理沙益民分享:「這個循環經濟生態圈正在形成,而非最完美,我們需要更多參與,我們都是完善的一分子。」在陸地上,其回收消費後塑料,再生為永續產品,為世界唯一:且為海洋回收聚酯長纖供應商,攔截海洋廢塑料,變身2022年世足賽球衣;同時,回收廢氣再製為聚酯產品,捕捉工廠排放廢氣,轉化為低碳聚酯。
他分享,「鋼鐵廠合作,捕捉其工廠生產廢氣,設計出產品,還獲得紅點設計大賽肯定;目前與愛迪達合作回收再製已經製造出一億雙跑鞋、上千萬件的衣服,應用也擴及家用品和車材;而走過國外,如在東京都350家門市,我們做到Bottle to Bottle,這樣模式日前也應用於台灣7-11。」
從民生污水、工業廢水走到高科技再生水回收再利用,產業模範生的中鼎工程步伐依然是引領翹楚。「過去:台灣從2021年百年大旱,到2023年3月南部進入減量供水;未來:2050年全球將面臨更迫切的水資源問題,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研究,台灣世紀末缺水風險大幅提高」中鼎集團永續長何麗嫺分享企業從水資源壓力中找出路的歷程,搭配全球水資源循環經濟整合內部永續之路。
新聞媒體露出:台北內科週報
「永續環境卓越企業分享會」於12月23日星期六刊登經濟日報A8版。
新聞資料連結:https://reurl.cc/dLzZZg
註:如議程更動或講者因不可抗力無法出席,流程與主題依照主辦方現場呈現為主
活動聯絡人: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王彬墀
2769-8968 ext. 501;0932-785017;pcwang@taise.org.tw | pcwang@ccst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