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斷變化的高教使命
疫情肆虐下,高教使命正面臨深刻的變化,著眼於學術責任,強調知識對公民社會的貢獻,期解決社會的困境與難題。大學將學術自由奉為圭臬,學者於教學與研究時不受校內外制度與勢力箝制或干預,藉以確保學者可以探索各領域知識,確保研究成果中立性、可信度。學術自由不是無限度,而是伴隨著責任。隨社會對大學的期待變高,大學單純提供知識已無法滿社會。為此,全球多個大學社會責任網絡紛紛開始強調大學有責任回應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挑戰,並尋求解決方案,促使社會朝向更加公正、包容、和平與永續方向來發展。未來大學的教學、研究成果需要證明其社會影響力。

大學如何為區域和平做出貢獻?
當今全球暴力與衝突不斷,截至2019年為止,已導致全球8千萬人流離失所,20億人口生活在衝突的恐懼中。衝突與暴力是導致國家無法落實2030永續發展目標的主因。全球許多報告明確指出教育有助於緩解衝突、建構和平,惟大學如何回應這些期待與挑戰呢?從教育核心能力出發,提供學習者永續發展、減少衝突與社會公正相關知能,讓學習者自我去反思如何減少相關憾事。在做法上,大學需將建構和平的價值觀與目標納入教育政策與課程中,並透過倡議與聯合其他夥伴,逐步轉變導致社會衝突的結構性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