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資金與交流 難吸引國際學生
高昂學費、移民和就業上的阻礙、極端主義、種族歧視,以及地緣政治衝突,是導致美國、英國與澳洲這幾年國際學生入學人數衰退的主因。疫情流行阻隔國際學生流動,越來越多學生選擇於居住所在地就讀,更增添這些英語系國家招收國際學生的難度。對此,澳洲與英國擬定國際教育戰略,藉由技術、職業培訓、提供移民與就業機會,盼能增加國際學生就讀意願。惟國際教育戰略僅提及創收面向,鮮少涉及教育投資、夥伴關係搭建與互惠面向,使得相關政策成效可能需長期觀察。再者,國際教育戰略僅專注於提高收益,恐違反學術倫理的高尚,難以達成大學治理、社會公正與環境永續平衡之效。

後疫情時代的研究發展趨勢
由於疫情大流行,全球各國研究項目與經費面臨調整,未來研究發展將更著重於因應傳染病所帶來的衝擊、如何促進健康、引導經濟復甦,以及建置數位化線上教學與研究等面向。韓國今年規劃投入52億美元於研發,相較2020年增加12%,重點項目在於基礎研究、人工智能,盼藉由創新主導經濟發展。新加坡則公布政府未來5年的研發、創新與企業扶植計畫,預計投入187.5億美元,其中1/3將用撥給大學作為研究經費與人才培育使用。惟過度集中於與疫情相關之研究,可能排擠其他領域的研究,對於未來的研究發展恐有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