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閉幕:凝聚全球海洋保護承諾
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閉幕:凝聚全球海洋保護承諾
2025年6月13日,於法國尼斯舉辦的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3)正式閉幕。這場為期五天,由法國與哥斯大黎加共同主辦的盛會,匯聚了來自超過170個國家的15,000名與會者,其中包含超過60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領袖。隨著最後一場全體會議的結束,也標誌著其為全球海洋治理帶來新的政治承諾與行動期待。
海洋危機已迫在眉睫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超過70%,是氣候調節、食物來源、生物多樣性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近年來,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機,包括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深海採礦威脅、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平面上升與珊瑚白化、以及公海治理真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在開幕致詞中直言:「我們沒有把海洋當作它真正的樣貌——全球最大的公共財。」這句話道出了目前國際社會在海洋治理上普遍缺乏協調與行動力的窘境。
《尼斯海洋行動計畫》:承諾與挑戰
此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通過了名為《尼斯海洋行動計畫》(Nice Ocean Action Plan)的架構,分別是政治宣言與800多項自願性承諾。該政治宣言《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團結起來,立即行動》(Our ocean, our future: united for urgent action),不僅重申了2030年前保護30%海洋與陸地的全球目標,亦明確支持《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協議》與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減碳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各方所提出的自願性承諾內容豐富且多元,例如:
-
歐盟宣布投入10億歐元推動海洋保育、科學研究與永續漁業;
-
法屬玻里尼西亞承諾設立全球最大面積的海洋保護區;
-
德國推出1億歐元計畫,清除波羅的海與北海水下遺留軍火;
-
紐西蘭投入5,200萬美元,強化太平洋地區海洋治理;
-
西班牙增設五個新的海洋保護區;
-
37國組成「寧靜海洋高雄心聯盟」,致力減少水下噪音污染;
-
印尼與世界銀行合作,發行「珊瑚債券」推動珊瑚礁保育。
這些承諾不僅展現出各國對海洋議題的重視,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於透過創新財務工具、跨國合作與科學投入來應對海洋危機的共識。
公海條約進展:里程碑與隱憂
本次大會另一項焦點,是推動2023年通過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又稱BBNJ協議)的批准進程。該協議旨在保護國際水域的海洋生物,須達60個國家批准方可生效。截至此次會議結束,已有50國完成批准,距離正式生效僅差10國。
除了缺乏美國的積極參與外,部分敏感議題仍未能在宣言中獲得突破性進展。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雖然在會議期間積極爭取更強烈的「損失與損害」表述,以反映氣候變遷對其造成的不可逆衝擊,但最終宣言對此著墨有限。此外,對於全球暫停公海深海採礦的呼聲,也未被納入正式文本。
2030目標的時間緊迫
本屆大會被視為實現「30X30目標」的重要節點。聯合國海洋事務特使Peter Thomson直言:「真正的考驗,不是我們在尼斯說了什麼,而是接下來我們做了什麼。」
目前,全球距離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仍有巨大落差。根據《昆明-蒙特婁協議》,各國需在2030年前共同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但包括海洋保護區劃設、執法落實、資金投入與高海治理等面向,皆面臨政策落差與執行挑戰。
湯姆森也特別肯定小島國家在推動海洋保護上的領導角色,呼籲大國效法。例如,馬紹爾群島、斐濟等國即使資源有限,仍積極設立大型海洋保護區,展現國際社會在海洋治理上的典範作用。
結語:機會與責任並存
聯合國第四屆海洋大會已確定於2028年,由智利與韓國共同主辦。屆時將是國際社會對2030海洋目標進展的總體檢,本屆大會為接下來的海洋保護行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未來四年將決定這股浪潮是否真的能轉化為實質的變革。面對氣候危機與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的雙重挑戰,國際社會唯有深化多邊合作、強化科學基礎、加速資金流動,方能真正守護海洋的永續未來。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